编辑导读: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,越来越多的运动健儿获得了商家青睐,成为多个品牌的代言人。比起频频翻车的明星,由运动员来作为品牌代言人似乎更具稳定性和性价比。那“希望代言多找运动员”这一想法是否真的可行呢?我们在天天问发起了这个问题,一起来看看小伙伴们是怎么说的吧~
18岁的天才少女谷爱凌,可以说是继冰墩墩之后的新冬奥会顶流了,一直热搜不断。她代言的品牌在2021年以前还不足10家,如今却已暴增至超过20余家,涵盖时尚、美妆、服饰、奢侈品和饮品等众多领域,足以证明各大品牌商对她的看好。
图源:银柿财经
而拿下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比赛银牌的苏翊鸣,冬奥会前就出现在了别克的活动宣传中,让不少网友忍不住感叹“别克赚了,升级代言吧”,“如果是代言人,酷毙了!”
联动宣传海报
网友评论
事实上,结合去年发生的各明星翻车事件,与奥运会上运动员们突破极限为国争光的事例,早有网友直呼“希望代言多找运动员”。
这种想法具体可行吗?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,找运动员去代言自己的产品?我们在天天问展开了一场讨论,一起来看看小伙伴们是怎么说的吧~
【天天问每周精选】第174期:“求求代言多找运动员”,可行吗? 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@konoha @要你命3000 @小菜G的产品之路 @阿斌哥2936 @用心做产品 @天份 @王进士 @Babo @陈起gogogo 的精彩回答。
一、可行
针对代言是否可以多找运动员这个问题,许多人认为是可行的,并列举出了以下几个因素。
1. 性价比更高
依据知名度,我们可以将代言人分为三档。
一档:金牌运动员、一线明星;
二档:银牌、金牌往届运动员与二三线明星;
三档:其他运动员、四五线小明星。
在知名度相当的情况下,运动员的代言成本整体低于同档位明星一档。比如,东京奥运会打破了女子10米跳台世界纪录夺金的全红婵,她的首个代言是1000万元左右,而同年王一博的代言费网传是2000万元。故而邀请运动员代言可以节约成本,性价比更高。
2. 受众范围广
不只是代言费,在受众的对比上运动员同样占据优势。因为奥运会是全民关注的赛事,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的人群和不同的喜好问题,运动员的受众范围会在整体上高于同等知名度的明星。
3. 代言风险弱
对于请人代言时一定会存在的风险问题,假定违法犯罪和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为高强度风险,小病小错为低强度风险,则运动员与明星的风险频次相当,但风险强度远低于明星。
因为粉丝对运动员有着更高的素质要求和期望形象,要求完美,运动员的自我约束也相对较高,风险强度相当于明星较低。但由于不存在形象运营的公关团队,运动员的负评风险与明星相当。
明星具有娱乐性质,故而粉丝对于明星会更加包容。风险与容忍度、团队公关对冲,所以风险频次与运动员相当。但是明星的自我约束较弱,高强度风险概率较大。
4. 适合短期代言
如果品牌方只想蹭个奥运会的热度,选运动员进行短期代言的风险就会更低,也更可行,原因如下。
当前国家提倡全民健身,请运动员代言相当于响应国家号召。
在定期举办的奥运会、亚运会、全运会等等赛事中,总会有一部分很优秀的健儿们脱颖而出。观众在赛事期间就会高频地关注这些运动员。
如果代言合同签短期,品牌方还可以视流量情况再决定是否续约。
所以,在短时间内请运动员进行产品宣传或者活动代言,不管是对于品牌还是运动员,都是一个特别不错的选择。
5. 成功案例多
请运动员代言的成功案例也有很多,阿迪、耐克等国际一线品牌找的NBA、足球球星,宣传效果都非常好。例如梅西代言阿迪达斯之后,吸引了众多球迷购买球鞋,阿迪达斯甚至专门出了一个“梅西”系列。
如果产品和运动员的形象相符合,能够和运动员相关联起来。选择合适的运动员可以加强品牌形象以及品牌联想,从而加深品牌定位。例如,欧米茄与代言人迈克尔·菲尔普斯的形象就十分相符。因为同样注重时间和时机的把握,寻求极致与精准,菲尔普斯完美诠释了欧米茄追求卓越的品牌理念和形象。
二、不可行
品牌请运动员代言看起来似乎好处多多,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品牌方选择明星而不是运动员代言呢?因为运动员代言也存在着诸多弊端。
1. 持续影响力弱
在影响力方面,明星高于运动员,并且可以持续上升,衰期较长,运动员则与之相反。
因为粉丝是靠人设吸引的,人设是根据作品树立的。明星的作品可以是电影、电视剧、综艺等,风格相对多变,输出频率高。出现在公众视野内的机会多意味着爆率高,所以火得久,半衰期较长。同时,明星背后的经纪公司也不会轻易让他们的热度消退,因为流量明星就是用流量挣钱的,曝光度下降等同于贬值。
而运动员的作品就是奥运会等大型体育盛事的比赛名次,电话号码列表 这种比赛项目较少且相对单一。其余时候,运动员需要封闭训练,会逐渐淡出公众视野,曝光率下降,影响力随之减弱,流量下降。
这时,核心的问题就是比赛营造的热度能维持多长时间?
赛事结束的几个月后,微博的话题数和相关信息在各个平台的流量一定会快速衰减,如果没有其他比赛拿奖或者其他高曝光的事件关联,运动员的广告效应就会变得非常普通。
由此可见,长期的代言对于运动员和代言方都是负担,代言方选择明星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2. 商业价值弱
在商业价值方面,运动员同样没有优势。
明星类似于陪伴者和朋友,会让人想要亲近。粉丝群体更年轻化,更感性,活跃度、互动率、话题传播性以及社群归属性都更高,易被煽动,所以购买转化率也会更高,等同于精准度与商业价值更高。
而运动员代表着国家形象,更像是教导者与长辈,给人以距离感,需要仰望。粉丝群体更理性,更成熟。仅仅因为知名度高和路人缘好,无法刺激购物欲。而商业意味太浓会冲淡运动员的形象,所以要注意商业的边界,整体的商业价值也就弱于明星。
例如姚明在代言汤臣倍健后,曾因消费者认为所购产品涉及虚假宣传,作为涉案产品代言人和药房一起被告上法庭,最终形象受损。这并非孤例,运动员因广告纠纷导致形象损失的事例不少。宁泽涛就因在蒙牛已和游泳中心签约的情况下,私自与伊利签约,影响了网络声誉乃至影响到了自身职业生涯。
特别是现在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,一款翻车的产品或者代言纠纷,很可能会影响一个优秀运动员的职业发展。或许有人会提,请退役的运动员代言总可以吧?但是广告本身就是冲着话题度和热度去的,对于“过期明星”,广告商不一定有这个需求,价格也会压低很多。